蓮花關城紫荊關 見證千年古戰事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
- 2020-11-04 20:24:33
- 分享至:
摘要:蓮花關城紫荊關 見證千年古戰事

紫荊關長城——北門段維修之后
紫荊關四周群巒環抱,溝壑縱橫,地勢險峻,通衢要沖,是重要的交通、軍事要塞。它西可扼控宣化、大同,東可直下居庸、燕京,為“畿南第一雄關”。原紫荊關關城由五個大小不等的城圈組成,從上空俯瞰呈蓮花形。明朝洪武初年,大興土木改筑舊城再建新城,才形成現今的規模。以城內真武山為中心,大城套小城,城墻順山勢而建,作戰時既可互為呼應,又可獨立作戰,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筑布局,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。
進入紫荊關城,第一道門建在今坡下村西山峽谷。關墻由關門向兩翼伸展,直達頂峰絕壁,此關門現已塌毀僅存遺址了。過此關門,便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古道,在盤道頂端兩山相間的谷地建有南天門,城墻東起萬仞山頂經南天門至奇峰山山頂。

紫荊關長城北門
南天門券拱城門額上嵌有石匾陰刻橫書“畿南第一雄關”,可惜早年石匾已同南天門一起被毀掉了。過了南天門,又過二重門才能到紫荊關城的南門。此門坐東朝西為石券拱門,門額上嵌有匾題“荊塞金城”四字,并署有“萬歷十七年歲次乙丑孟秋吉日立”等字樣,進入此門之后,才算進了紫荊關城里。
行至“紫塞金城”處,攀爬而上,感受古人詩云“萬里蜿蜒壁,千峰擁塞門。風雄秦上谷,氣壓趙樓煩”之境。這里是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城圈,城內炊煙裊裊,尚有農戶在此生活。民居在山、城墻、樹木的環抱下,顯得格外靜謐安詳。長城就如同盔甲,冰冷向外,柔軟向內,所以外側城墻多高大,內側城墻偏低矮,且有一個非常婉約的稱呼,叫做“女兒墻”。我想,當將士們在城墻上巡邏、戰斗之時,是不是也常常念起家中的父老妻兒,也因此更添豪情與擔當。

紫荊關長城臨河段
千年來,紫荊關見證了無數次的金戈鐵馬,征戰殺伐。
東漢建武二十一年(公元45年)烏桓大兵一路殺來,直抵紫荊關下。守將馬援做出誘敵深入的假象,乘敵方將士得意之時,突然襲擊,收復了紫荊關,解救了危局。
南宋嘉定二年(公元1209年),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關久攻不破,突然抽出主力揮師南下,一舉攻克了紫荊關,然后攻取涿、易二州,又由長城里側向外反攻居庸關,在里外夾擊下,居庸關終被攻克;
明正統十四年(公元1449年)蒙古族瓦刺部,分兵四路發起強攻,并在土木堡俘虜了明英宗,挾皇帝攻克紫荊關,一口氣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門外,險些明朝滅亡;
另外,明末李自成從紫荊關揮師北京;
清代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紫荊關浴血奮戰;
抗日戰爭時期,日軍坐鎮張家口的蒙疆駐屯總司令阿部規秀中將,在紫荊關南黃土嶺被八路軍擊斃。
時光荏苒,故人不在,而長城依舊,那斑駁陸離的城墻,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,淡然地看著身邊物是人非、滄海桑田。